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前言

回顾中国航空工业历史,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“运10”,它曾是国人的骄傲,更是无数设计师的心血结晶。

可就在试飞成功两年多后,它被停飞了,取而代之的是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。

谁也不曾想,一个误判让中国付出了上万亿的代价,天才设计师也郁郁而终。

那么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运10和马凤山遭遇了哪些坎坷?

一 、坎坷的航空之路

莱特兄弟在1903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,虽然结构简单,但是要素俱全,此后迅速在欧美地区掀起了一股飞机研发热潮。

法国“公私合营”,改进飞机制导技术;

德国别树一帜,创建连续回路风洞;

英国、比利时等国家也不甘落后,加入国际航空联合会。

等美国反应过来,已经被甩在身后,想向莱特兄弟求助,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,直接索要10%的专利使用费。

直到专利许可联盟成立,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。

后来美国国内经济大萧条,苏联趁机与其交易大量航空设备与技术,在国际航空领域,形成了欧、美、苏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。

我国也想大力发展航空制造业,可是先有战乱后有封锁,独立发展千难万难,再加上军工和基建都比较耗钱,能投在民航上的就更少了。

直到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发生意外,周总理险些遇难,我国才下定决心研发自己的“大飞机”,苏联方面也承诺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。

苏联原本许诺,除了会将相关资料给我们送来外,还会派出一定数量专家支援。

可随后中苏关系遇冷,承诺化为泡影,不仅资料没了,苏联在华专家也都走了。

眼看飞机计划要破产,众人一筹莫展之际,一位叫做马凤山的设计师站了出来。

马凤山是江苏无锡人,从小就对飞机抱有憧憬。

后来考进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,陆续在多个制造厂工作过,还曾经前往苏联学习。

学习期间,虽然苏联专家多次强调:

“讲的内容不用记,资料整理好后给你们送过去。”

但马凤山还是记了满满一本,后来正是靠着这本笔记,我国轰六战机才得以诞生。

除了轰6之外,马凤山还参与了运7、运8等飞机的测绘任务,并一度担任测绘设计总负责人,逐渐成为了西飞最重要的骨干之一。

可这还不是马凤山最耀眼的成绩,真正体现他设计才能的,还是接下来的运10。

这款“大飞机”凝聚了他无数心血,是集大成之作,那到底是怎么研发的呢?

二 、运10的诞生与坎坷

甫一开始,马凤山提出的方案是“照着轰6造运10”

不过,考虑到两款飞机用处不同,马凤山很快否决了这个方案。

并决定参照美国波音707飞机来造运10,尤其是发动机调挂设计,很值得借鉴。

可上哪里找架波音707来参考呢?

马凤山等人还没有为此苦恼多久,就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——

有架波音707客机在新疆地区失事了,他们要是速度快一些,或许能从飞机残骸上有所收获。

有了具体参考过后,马凤山等人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运10的研发之中。

当时条件比较艰苦,研发人员们只能租住在当地的学生宿舍。

有的设计人员一家六口就住在一个十来平米的小屋子里,平时做饭都只能在走廊里将就。

不仅如此,马凤山等人一开始甚至没有专门的工作场所,只能去食堂里做设计。

每天开饭之前,他们要把图纸资料收好,等大家吃完饭再拿出来继续做。

后来条件好一些了,马凤山等人改在机场候机楼里工作,每天都工作到非常晚。

夏天天气热,大家都穿短裤,为了防止被蚊虫叮咬只能用报纸把腿包住。

即便如此,马凤山等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在岗位上,最终完成了运10的设计工作,把项目推进到了试飞的阶段。

彼时,很多人都不看好运10。

因为这款飞机运用的很多技术都是“开创性”的,比如说“破损安全”的全系结构设计,“前缘襟翼,后缘双缝襟翼”设计等等。

1980年,运10实现首飞。

作为我国首款使用国际适航标准为设计依据的飞机,它在国际领域内引发了巨大轰动,法新社直接向全球喊话:

“自此之后,再不能将中国看作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!”

美国波音公司、麦道公司纷纷表示,他们只是比“运10”“毕业”了几年。

韩国航空科学代表团参观后表示,中国民航飞机此后能和波音、麦道飞机比肩。

最难得的是,运10是真正的自主设计。

不少人曾说运10是波音707的仿制品,这纯粹是无稽之谈,且不说两者机翼构型明显不一样,就连波音公司都曾说过:

“运10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,并不是波音飞机复制品。”

后来,马凤山等运10设计人员,还被提名、授予了世纪成就奖,这是对他们伟大贡献的最好注解!

唯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,运10试飞成功后没几年就停飞了。

我国民航工业发展就此陷入停滞,也错过了和波音、麦道共分全球市场的机会。

作为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,马凤山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航空事业,而运10又是他最重视的“心血”,他自然希望能够重启这个项目。

只可惜直到最后马凤山也没能实现夙愿,中国“大飞机”又走了20多年坎坷的道路,“天才设计师”马凤山在1990年因病去世。

时至今日,疑问始终萦绕在许多人心头,当初运10项目到底为什么停止?

三 、揭开谜底,遗憾长存

有人说,运10项目之所以停研,是因为它没有得到民航总局的青睐。

在1981年的一份报告中,民航总局就明确指出,“不会购买运10”

民航总局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,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:

第一,运10在立项之初,定位就是比较模糊的,以至于其后期缺乏市场竞争力。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,这到底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?

一开始,众人打算在轰六的基础上将其等比例放大,那么明显是军用更合适,可是后来借鉴了波音707后,这款飞机开始偏向民航客机。

民航客机的基本要求,就是更好的舒适性和经济性,并且能带来足够经济效益。

这些条件运10都是不具备的,当时国际上有更好的替代品。

在上世纪80年代,运10却只能达到国外60年代初期的第一代喷气客机水平,并且还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,很长时间才能投入航线使用。

这一切都注定投资运10短期来看“不划算”,毕竟民用飞机又不是原子弹,不至于砸锅卖铁,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,硬把它造出来。

第二,我国当时缺乏民航市场。

就算我们真的不计成本,把运10推到国际先进水平,在当时来看依旧不划算,毕竟当时国内没有民航市场,这是客观条件上的限制。

况且当时我国的物质条件实在太艰苦了,就连航空系统都一度搁浅。

直到1993年航空专业大学才重新招生,就更别说运10这款民航飞机了,停研也不奇怪。

第三,麦道、空客等公司,有意和我国合资组装飞机。

考虑到当时国内经济条件,相关部门负责人决定和美国航空公司合作,一起生产大型民航飞机。

在合作过程中,我们也能打好基础,为以后自主研发做准备。

可现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,麦道公司虽然名义上是在与我们合作,实际上却把中国飞机制造厂当作“组装基地”

无论是上游设计还是下游零部件生产,都由对方独立完成,我们几无收获。

不仅如此,1997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。

波音公司紧急叫停了双方的合作,直接把生产线拆除,顺带还销毁了所有资料,合作结果属实不尽人意。

可能有人会问,“买不如造”这不是共识吗?为什么当时没意识到?

其实,这是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。

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技术和外资的引进热潮已经逐渐取代了自主研发热潮。

很多产品的开发平台被淘汰,运10如此,红旗和上海牌汽车也是例子。

此外,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空事业长期处于学习阶段,很多东西都是学苏联的。

这使得包括航空工业体系内的许多人,都不相信我们能自主研发并超越。

就连苏联研发出来的伊尔86、伊尔96客机,在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竞争力,只能靠华约国家市场勉强维系。

我们再去研发运10,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?

这种想法是错的,但在当时一度盛行,而这次误判让我国付出了上万亿的代价,不可谓不惨重。

不过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从运10的故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。

四 、汲取经验,展望未来

首先,我们应该认识到重大工程具有长期性、复杂性,需要有稳定的研发环境。

说实话,运10的“上马”谈不上仓促,甚至可以说早有伏笔。

1954年毛主席和薄一波谈话时,就提出要造汽车和飞机,1958年毛主席巡视时更明确了这一点。

后来1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见成绩,我国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,周总理和毛主席这才将造大飞机的事情正式提上日程。

运10项目上马,并不是忽然间的决定,更像是探索现代工业体系的一次尝试。

只可惜事实证明当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,运10项目没能走到最后。

其次,复杂技术产品的研制需要一步一步来,不能一蹴而就。

运10诞生之后,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问题,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缺少技术积累。

虽然从苏联那里得到了较为成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,但依旧不够完善。

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,我们能直接造出运10,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,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此表现得如此吃惊。

可造出运10还不够,我们还得将其不断完善、升级,这个难度不比造运10要小。

如此大的成本投入,又看不到回报,放弃这个项目也能理解。

最后,在重要技术和产品上,一定要有自主研发、制造能力。

苏联承诺给我们资料,并派遣专家援助,可最后承诺没兑现;麦道说和我国一起造飞机,结果耍小手段不说,后来被波音兼并也停了合作。

这些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,如果一味依靠外力,只会在关键领域被“卡脖子”

只有坚持自主设计、自主开发,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。

虽然大家都知道,运10项目的停止是无奈之举,背后有着上述种种原因,可是我们依旧为此感到惋惜。

但也不能就此否定运10项目做出的成绩,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发大型客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,更为后来的民航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正是因为有了运10的“启蒙”,后来才会有中日韩联合研制亚洲快车,以及客机“C919”、“CR929”的研发,重续了民航客机发展史。

当年运10下马,的确让我国在民航客机领域走了一段弯路,也蒙受了不小损失。

但是我们收获的经验、教训更为可贵,而这些需要我们牢牢铭记。

除了坚持自主设计、自主研发,对大型工程抱有充分的耐心和准备之外,我们还应学习马凤山等人热爱国家、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,共同建设家园。

我们相信,祖国的蓬勃、持续发展,是对这些英雄们的最好告慰!
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
Top